□本報記者朱磊
  本報通訊員李祥輝朱小虎
  金秋十月,在碩果纍纍的時節,來自沈陽軍區的首批赴馬裡維和官兵迎來了他們人生中難忘的時刻——一枚枚金燦燦的榮譽獎章掛在了維和官兵胸前。此時,在首批赴馬裡維和部隊表彰大會頒獎現場,大屏幕上正回放著395名官兵在執行維和任務期間的一幕幕動人畫面。
  在異國他鄉,中國的維和勇士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出色地完成了維和任務,在國際維和舞臺上充分展現了中國軍人的風采。
  困難面前不退縮
  鐵翼飛旋,馬達轟鳴。在經過長時間顛簸之後,中國政府向聯合國馬裡綜合穩定特派團(以下簡稱聯馬團)派遣的維和部隊,終於抵達馬裡共和國著名城市——加奧。
  儘管此時當地已屬涼季,但四處仍是熱浪滾滾,與登機時千里冰封的哈爾濱相比,溫度相差懸殊。
  雖然預先想到了面臨的困難,但無法忍受的蚊蟲叮咬、能夠把帳篷連人捲起的沙暴,還是讓他們難以招架;儘管曾進行了耐熱訓練,但多數人還是出現水土不服,最多一天高燒人數超過五分之一,有人連站起來的力氣都被消耗殆盡。
  面對惡劣的環境、異常艱苦的生活,維和部隊官兵不懼生死、不畏艱難。抵達後的第一個晚上,31個哨位全部上崗執勤,9個機動巡邏小組亮相任務責任區。
  接踵而來的是超負荷任務。由於東戰區基達爾二級醫院未能如期部署,預定保障3000人的醫療分隊,需要承擔近5000人的保障任務,最多同時搶救9名重症傷員。繁重的任務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但沒有人叫苦,也沒有人抱怨。救治床位不足,就把自己休息的床位改成病床;醫護人員不夠,就把工作時間不斷延長;醫療設備短缺,他們就想方設法提高周轉率,很多人一個月就瘦了十幾斤。
  在馬年除夕舉國團圓之時,警衛分隊官兵依然在揮汗如雨搶修防衛戰區工事,不足半月就實現了住宿條件由簡易帳篷、廢棄民房向箱體板房、固體建築的升級,搭建成集住宿盥洗、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營區設施,建立了雷達、夜視、熱成像、紅外報警監控網,成為非盟外第一支部署到位、第一時間接受任務、第一個處置恐怖事件的部隊。
  履行職責勇擔當
  清晨,西非大陸從沉睡中醒來。
  加奧營區喇叭里傳來熟悉的起床號聲,這座依沙傍河營區里的中國維和部隊官兵迅速集合、出操……
  一切似乎同國內軍營並無二致,但很多身在其中的人卻又覺得這裡“很不一樣”。
  從衣食住行,到警戒防衛,再到衛生防疫,百餘項工作都按照維和要求分解,創新形成了“防衛警戒科技化、技術保障專業化、裝備維修規範化、日常生活便捷化”的維和行動模式,並製成“維和保障工作手冊”專題網頁,隨時打開任何相關人員的手提電腦登錄進去,一項項內容盡收眼底。
  從細處著眼,從小處著力,催生著一個個帶有“中國”字樣的維和標準問世:警衛分隊開創“首次擔負快速反應支援拳頭”,首次組建服務聯合國平戰結合儀仗隊等6項我軍維和歷史先河;在任務責任區勘選10餘條線路、劃區分塊標註78個控制點、穿街過巷鎖定36個參照物,圓滿完成697次機動巡邏、警戒護送等安全防衛任務。
  在沙漠腹地執行建設任務的荷蘭工兵,頻遭恐怖襲擊威脅。艱險危難之時,他們首先想到了中國警衛分隊的過硬素質,請求為其提供安全防衛。這是我軍自1990年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首次派出安全部隊為外軍提供全域安全防衛。
  當地動蕩的時局,使維和官兵隨時面臨著緊急任務的考驗。6月4日凌晨,外國5名維和官兵遭遇路邊炸彈襲擊,在與反政府武裝激烈交火中受傷。醫療應急分隊立即驅動裝甲救護車,冒著隨時可能遭受襲擊的危險,把傷員安全接回醫院。
  五個醫療室同步展開,同時上演著“生死時速”:1名受傷人員左眼炸傷嚴重,眼科主治醫生周潤海第一時間對其眼部炸傷進行清創縫合,並針對左眼視神經挫傷嚴重的實際申請空運後送相關醫療機構進行治療。1名遭受槍傷右腿被子彈貫穿的士兵,出現脛骨粉碎性骨折,如不減壓就有截肢或腎衰的危險,骨科副主任萬世勇立即進行切開手術,成功保住了其下肢。
  時間就是生命,速度就是勝券。很多醫護人員從接手患者後就寸步不離,連續在一線奮戰近50個小時,直到全部傷員都脫離危險才放心地離開病床。聯合國負責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拉德蘇視察醫療隊時聞聽此事,深受感動地在留言簿上這樣寫道:“感謝中國,感謝醫療隊一流的奉獻與合作!”
  和平是對軍人的最高褒獎,但和平必須靠強大的實力來贏得。憑藉過硬的素質,中國維和官兵有效化解了大規模暴力游行、武裝衝突交火波及等60餘起突發事件,無一傷亡;工兵分隊出色完成109項重大工程任務;醫療分隊接診患者1063人次,開展大型手術45例,被當地人和友軍形象地稱為“藍盔天使”。
  中國首批赴馬裡維和部隊在與各種高風險的非顯性對抗中聲名遠揚,聯合國總部給予通電錶彰,395名官兵榮獲聯合國“和平榮譽勛章”。
  架起友誼的橋梁
  在圓滿完成聯馬團各項任務的同時,中國維和官兵還積極伸出援助之手,幫助當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架起友誼的橋梁。
  理解是建立在溝通的基礎上。中國赴馬裡維和部隊指揮長張革強帶著翻譯和官兵登門拜訪附近村民,增進了與當地群眾的相互瞭解,贏得了信任。
  日曆翻到3月6日中午,工兵分隊突然接到聯馬團東戰區幫助加奧恢覆電力供應的緊急命令。原來,內戰中受到重創的加奧地區唯一發電廠,3台變壓器在11時又出現故障趴窩,而新的變壓器由於缺少大型機械無法安裝。突發的電力故障,不但影響了市民的正常生活,而且給醫院等民生場所造成嚴重不便。接到求援的工兵分隊,立即安排技術人員趕往電廠。經過近4個小時的緊急搶修,不僅恢復了供電系統,還把“有困難,找中國工兵”長久地留在當地民眾心中。
  8月的一天,任務區突發強沙暴雨天氣,加奧第八城區通往尼日爾河排水橋倒塌堵塞、積水成淵,近萬居民生命財產遭受嚴重威脅。接到緊急求援後,中國維和官兵迅速出動,頂風冒雨連夜搶修,疏通水道,排除險情。之後又連續奮戰6晝夜,建成一座寬3米、長12米的友誼橋。
  維和任務艱巨,隨時會面臨危險,是什麼力量支撐著維和官兵屢屢創造維和奇跡?
  工兵分隊長李凱華說出了大家的心聲:“什麼是報國?報國就是在祖國需要的時候,無論有天大的困難,你都能站在需要的崗位上!”
  “信仰是軍人永遠堅守的精神高地。”這是維和部隊醫療分隊士官楊永濤的深切體會。
  “當青春的履痕化作旗幟下飄揚的軍魂時,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軍人的堅定步伐,還珍藏著一份人生最難得的精神財富。”這是火線入黨的下士蘇景泉站在黨旗前寫下的美麗詩句。維和部隊指揮部臨時黨委開展“火線入黨”活動後,37名官兵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將信仰看成了他們生命意義的最終體現。
  歸國體檢時,有不少人發現患上了高血壓、腎結石,但誰都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他們默默地收起化驗單,精神抖擻地走上新的工作崗位。
  陸軍第十六集團軍政治部任國來主任感慨萬千:“對於他們來說,‘維和尖兵’這個稱號,不是榮譽和資本,而是擔負起中國軍人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與義務,無怨擔當,無悔奉獻!”
  中國首批赴馬裡維和部隊面對多元威脅和複雜挑戰,展現出了中國軍人的使命和擔當,他們不僅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還創造了廣受贊譽的“中國奇跡”。
  (原標題:不畏艱險勇擔重任的“維和尖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vrbxxncuznup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