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中山大學碩士畢業,4年前,手握幾份讓人艷羡的offer,放棄到大型國企上班的機會,卻選擇到少林寺“就業”;他的工作有些神秘,大部分時間待在寺里,卻不是出家人;他執掌“武林秘籍聖地”藏經閣(少林寺圖書館),又時常接待一些“大人物”。他就是朱炳帆,在少林寺“就業”4年的“研究僧”。(4月16日《鄭州晚報》)
  曾幾何時,研究生就業猶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可如今,很多面臨畢業的研究生卻因為工作不好找而發愁,甚至筆者周圍的研究生感嘆“人生的道路越來越窄了”。數據顯示,2014年應屆畢業生人數將到達727萬,比2013年多出28萬人。當研究生遭遇“畢業潮”,就業“沒有最難,只有更難”。
  眾所周知,大學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加上連續幾年的研究生擴招,研究生就業的光環逐漸褪去。研究生賣牛肉粉、研究生回家種地、研究生選擇出家等新聞屢見報端。不禁發出疑問,研究生真過剩了嗎?
  目前,一些單位在招聘的時候講究“名校”、“高學歷”的身份標簽。作為知名院校畢業的朱炳帆,拿到多所知名企業招聘的“入場券”,卻選擇了少林寺。換句話說,不同的“就業觀”,才促使他做出“另類”的選擇。
  一方面研究生大量畢業,另一方面有些單位聲稱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究其原因,在於研究生的擴招,導致教育質量跟不上。同時,不少研究生的就業期望比較高,寧願待業也不肯“屈才”就業。長期而言,研究生就業的供需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也就是勞動力的供給結構,滿足不了需求的結構的要求,從而引起的就業矛盾。
  原因並不限於此,研究生的專業設置與市場難以接軌,學生在畢業後,對自身的定位不准確,延長了找工作的時間。因此,他們在找工作與得到工作之間的時間差,所產生的失業,也即所謂的“摩擦性失業”。
  所以,研究生就業難,並不單純只是研究生“過剩”的問題,而是多種因素的疊加。研究生們在準備就業的過程中,不妨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誠然,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固然重要,但面對就業困難的時候,不妨先就業再擇業。
  夢想不會沉寂,關鍵選擇如何放飛。研究生在就業的過程中,不妨將夢想與現實“對接”起來。正如,上世紀六十年代,毛澤東號召在知識青年支援農村所說:“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當下,一些青年人以當官、出名、發財作為自己人生成功的目標,朱炳帆的就業觀則顯得更為務實。規避熱門職業,“劍走偏鋒”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以平和的心境獲得不一樣的成功。
  不走尋常路,金子同樣能夠發光。朱炳帆的職業路徑,給予研究生們不同的參考價值。不隨波逐流,不迎合世俗的看法,遵從內心的價值判斷。將工作與興趣結合起來,看似選擇不尋常的路,但卻做得有聲有色,感覺有滋有味。
  當然,社會別用“有色眼鏡”看待年輕人,不妨更加寬容,尊重職業選擇。如此,社會才更加有活力,研究生就業也少一些“糾結”。
  文/章正  (原標題:研究生就業,劍走偏鋒也能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vrbxxncuznup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